发布者:豫章律师事务所 2023-12-29
上星期六回乡(注:指的是2023年1月的某个星期六),听说志连医生病了,还关闭了设在自己家的医务室,并且没有告知何时重开。这让很多患者吃惊,这样的事似乎还是第一次。此前,志连虽然也会关闭医务室几天,比如去南昌儿子家小住,或者到深圳看望年纪已大的姐姐、姐夫,但离开之前,他都会交代左右邻居自己回来的时间。而这次好像不同。有人传言,志连可能年纪大了,以后就不会再开业了。也有人猜测,志连这次的病恐怕非同一般,想开也开不了了。
志连的名气在我们那一爿实在太响了,叫妇孺皆知一点也不为过。虽说他曾经只是为我们这个生产大队服务的赤脚医生,但农村医改以后,他的名声早已超出我们这个拥有十来个自然村的梁东村委会的范围。东边自治村委会,南边的仓头村委会,甚至梁家渡大桥以西、隶属于南昌县的梁西村委会的很多患者,都慕名来找他看病。这源于他几十年积累下来的良好口碑。因此,志连作为我们那的名人,其一举一动总是引起大家的关注。这次,我一回家,志连生病住院的事就传到了耳朵里。不过,我听到的最新消息,志连已经从医院回家了。
我启动汽车,趁午饭前去看望他。以前,我是每年都要去看他的。不过,自母亲过世后,已有好几年没有见过他了。当听到志连生病时,心里顿觉惭愧。我一直认为,志连对我家有恩。记得小时候,因为骨髓炎,志连每天步行到我家,连续为我打了40针青霉素,这是多么不容易啊!后来,父亲生病在家,经常需要治疗,都是志连上门服务。父亲之后,又是母亲,他也是有求必应。最让我不敢忘怀的是,2003年夏秋之际,母亲一个人在乡下,因为天气异常炎热而几乎热死,也是志连赶来抢救,让母亲多活了十多年。
志连所在的村叫后安山村,是个人口不到三百,名气也不大的小村。当我的车到达他家门口时,只见一个穿着蓝色棉睡衣、戴着棉帽的老人站在房子的台阶上,正向我车的这边张望。我一眼看出这正是志连医生。等他看清楚下车的是我时,赶紧迎上来打招呼。我的突然到来,可能出乎他的意外。我走近后,看到他病后苍白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惊喜。
志连和他的夫人热情招待我坐下。待我坐定,便问起他的近况,主要是身体情况,当然不忘顺便要问最热的话题:新冠阳了吗?症状是否严重?
志连自己搬把椅子坐在我的对面。此时,我注意到,这个在我心目中似乎一直不会老去的医生,清瘦而白净的脸上已经褪去往日的神采。他以特有的从容口气介绍他的情况,彷佛在说一个正经他手治疗的普通病人。他说,去年8月份发现自己胸部有异感,于是到南昌的医院检查,发现肺部出现网状斑块,医生建议尽快手术处理。他在医院工作的女儿很重视,联系了上海一家医院的有关专家,坚持要父亲到上海去做手术。但那时上海方面疫情防控还是很紧张,医院乱糟糟的,此时过去不现实。志连又记挂乡下的医务室,很多患者在等他回去看病。于是,他先回了家。终于在12月份,上海疫情控制稍松一点后,他在女儿的陪同下到了那家大医院。经过进一步检查,确定了手术方案。说到手术时,志连淡淡说了一句,做这个手术,虽然是通过熟人找的专家,还是给了一个红包。我看他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这个微笑的含义很是复杂。他继续说,做了一辈子医生,从来没有收过任何红包。
不过,志连又笑着告诉我,手术很成功。此时的笑里,已经变得轻松。他告诉我,为了增加免疫力,女儿还给他买了六瓶白蛋白,所以恢复得不错。可惜在回到家里后,很快就阳了。他估计就是在那家医院染上的。庆幸的是,他的反映不是很大,故并不算重。
我的心情也轻松下来。志连的病,并没有传说中的那样严重,相信他很快就可以康复。
当我问到医务室的情况时,志连说,他想等身体恢复得差不多时重新开业。我在心里暗暗高兴,这么好的乡村医生,还可以继续为大家服务,这是大家的福气。但我嘴里对他说,你现在孩子都成家立业了,又不等你的钱用,哪里一定还要开业?!到这个年龄了应该享享清福。一旁的志连夫人说,志连是个坐不住的人,他不看病好像手脚不知往哪里搁。志连看病,倒不是考虑赚钱的事。
我们正聊着时,外面就有人问志连医生回来了吗?这是来找他看病的。他夫人忙说,不好意思,最近看不了。打发那人走了。志连说,他一回家,就有好多人来找。有的人看到他在家,还不肯走。这种情况,他只能劝人家找其他医生。我从他的语气里,听到了不易察觉的那种自豪。这是一个真正热爱自己工作的人。
志连出生于1950年,从年龄看,已经是73岁的老人了。他告诉我,他是1969年开始走上赤脚医生岗位的。那时,他只有19岁。算起来,他做这行已经超过53年了。我问他当时是如何进入这行的时候,他深情回顾了自己入行的那段往事。
志连的父母都是农民,志连三姊妹,他之上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哥哥很早就入党并且得到组织的重用,当过某地委的组织部副部长兼人事局长,后来还担任过某高等专科学校的主要领导。志连的大姐受到哥哥的影响,也走了一条类似的道路,不过是一直留在南昌工作,做过市委组织部科长、市粮食局副局长等。志连哥哥姐姐的人生都是很成功的。但志连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初中毕业后,他留在了农村,以为自己会像其他农村青年一样,做一辈子生产队社员。但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志连的一生。
话说1968年,当时中共中央最权威、最有影响的杂志《红旗》刊登了一篇介绍上海市川沙县江镇公社自己培养“赤脚医生”王桂珍的事迹,这是“赤脚医生”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权威杂志上。这篇报道被毛主席看到,批示“赤脚医生就是好”,这无疑是对这种农民身份又具有医疗专业技能人员的肯定。在《人民日报》等影响巨大媒体的助推下,从此,“赤脚医生”迅速在全国农村得到推广。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志连得到了这个机会。他被推荐到公社卫生院学习三个月,培训他们的是县医院的医生。培训结束后,志连正式成为我们大队的第一个赤脚医生。从此,志连在梁东大队这十来个村里走村串户,没有人不认识他。那时,小孩一听到志连的名字,都会害怕。因为志连的出现,意味着要打针。那时的针头都是国产的,比现在的粗多了,扎下去确实很痛。尤其是打青霉素,先要皮试,然后打到屁股上,要痛半天,有时还会形成结块。因此,母亲哄孩子时,只要说:你不听话,我就叫志连来打针;或者,志连来了,不要做声,孩子立马就会止住哭声。
赤脚医生的出现,对于解放后长时间经济贫穷、医疗资源严重短缺的中国,客观上起到了很大作用。赤脚医生的好处是方便了群众。那时,有人生病,只要去叫一声,赤脚医生就会赶到患者家里。同时,那时的药也不算贵,头疼脑热的小病,社员勉强还看得起。最近才听说,为什么那个时候中国的日常用药便宜?因为那个年代,我们国家就像现在的印度,仿制了很多常用药,最典型的就是青霉素。但赤脚医生的局限也是很大的,一是很多赤脚医生技术不过关,用错药甚至误死人命的情况时有发生;二是医疗设施、设备过于简陋;三是虽然药品不算太贵,但还是经常短缺。像我因为骨髓炎打的40针青霉素,都是父亲通过托人“走后门”买来的。
我记忆最深的,就是赤脚医生看病时,都是背上一个药箱,里面装的除了一些必备的药和针外,听诊器占了一个很大地方。赤脚医生如此简陋的设备,很多情况下,看病就只能靠经验了。
我记事开始,我知道我们梁东大队一共有三个赤脚医生,除志连外,还有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男的叫友根,读过高中,被当时公社坐队干部看中,推荐他成为了赤脚医生。而女的则是时任大队书记的儿媳。那时,赤脚医生是农村最令人羡慕的职业,虽然说的是“半医半农”,但半农是很难做到的,我没有看过赤脚医生下田。女医生是当时大队有名的美女,嫁给大队书记的儿子算是“良禽择木而栖”。小时候,我因为经常看病,三个医生家里都请过,不过,请得最多的还是志连。当时大家请医生有个不约而同的顺序,即先请志连,志连如果去出诊来不了,就请友根,友根也来不了,再是那个女的。这当然是大家基于对三个医生水平评估后作出的选择,所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最认可的还是志连。
1981年,国家发文,将赤脚医生界定为“同民办教师一样,是农村中的知识分子,技术人员,脑力劳动者”,明确只要经过考核,相当于中专水平,就可以发给“乡村医生证”。按要求, 达到一定从业年限的赤脚医生都视为具有中专水平。志连完全符合条件,但他是个热爱学习的人,这也正是他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他想趁机学到更多医疗知识。于是,他报考了江西中医学院为这次文件配套而设立的“中医培训中专班”。在后来的授课中,志连认真完成了全部课程,取得了中专毕业证书。经过学习,志连的医术越发纯熟。
1981年之后,有一段时间,大队将他们三个医生集中到大队卫生所办公,三人轮流值班。但不久,随着农村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实行,赤脚医生制度也随之改革。后来,他们不再叫赤脚医生,而被定义为乡村医生。因为本身没有工资,所以只能靠医疗收入自己养活自己,算是另一种责任承包了。在这种背景下,志连回到自己家,设立了家庭医务室。如此一来,志连的价值在“市场经济”得到肯定,找他的患者越来越多。
志连设立家庭医务室后,一般情况下,不再像之前一样到患者家里治病,而是坐等患者上门。因为找他看病的人实在太多,出去就会顾此失彼。他在家里等待,反而能为更多患者服务。志连会将患者分类,把需要急切处理和可以缓一缓的患者作区别。根据经验,志连可以很快判断患者的病情,如果自己可以医治,就让患者留下。如果发现患者病情严重,他就会叮嘱患者找南昌哪家大医院治疗比较好。志连对病情的判断,很多人认为高于一些大医院的医生。经他手的患者,几乎很少被误诊的,这是志连赢得患者信任的原因,也是志连被大家尊重的理由。
当然,志连是个品行高尚的人,那些年,如果遇到急需要出诊的,他还是会背着那个药箱出去。志连出诊的交通工具先是自行车,后来买了一辆电动车,这让他方便多了。一年到头,他忙得不亦乐乎。只是,随着年龄增大,这种出诊也越来越少了。
家庭医务室设立几年以后,志连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夫人家有个侄子,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夫人动员他来做志连的助手。小伙子欣然答应,从此,志连有了这辈子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徒弟。志连手把手教他,又劝他自学考试取得了医疗文凭和执业医师资格证。有了帮手的志连如虎添翼,在家里还开设了不少临时床位,找他的患者经常是人满为患。此时,很多人都说,志连发财了。不过,对于志连发财似乎并没有人嫉妒。我从未听人说,志连看病的医疗和药费比人家贵。
三年以前,跟志连学习医疗已经七、八年的小伙子已经出师了。他提出想离开志连,到县城独立开个诊所。志连是个豁达的人,虽然舍不得,但知道再留可能会影响人家的前途,于是爽快答应了。只是不断叮嘱,做这行就要热爱这行,同时,医疗过程必须一万个小心。小伙子是个聪明人,在感谢志连以后,很快将诊所开了起来。也许得到了志连的真传,听说找他就诊的人已经络绎不绝。
只是此时,志连又独自一人了。
在我离开前,他还是语气坚定地告诉我:“等我恢复得差不多时,医务室还是要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