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豫章律师事务所 2020-12-19
历经岁月洗礼的贝壳,是那么斑驳陆离,那么鲜艳美丽。它吸引着我,捧在掌心,轻轻地撩拨我的心弦,在我的记忆深处漾起一圈涟漪,泛起一晕光影……
学海拾贝,仍有启迪
文 / 吴豪
“学海无涯苦作舟”,是无数莘莘学子的座右铭。年轻时,我亦奉为励志名言,常记心中。
记得自学考试的那段时间,白天忙于工作,疲于奔命,晚上待妻子和幼儿入睡后,我还在一盏孤灯下,挑灯夜读。虽饥不择食,囫囵吞枣,不求甚解,难悟深意,但也算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隐约看到了一条深究学问的曲径通幽。无奈,为应付省首届高教法律专业自学考试,也就浅尝辄止,不惜放弃深究探幽了,毕竟那时还不是在做学问。
而现在不同了,一晃快40年过去了,孙子孙女向我询问学习上的问题时,霎时觉得自己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进入到了回味的境界,有一种学海拾贝的冲动,总想去打捞浩瀚学海中曾经散落的贝壳。历经岁月洗礼的贝壳,是那么斑驳陆离,那么鲜艳美丽。它吸引着我,捧在掌心,轻轻地撩拨我的心弦,在我的记忆深处漾起一圈涟漪,泛起一晕光影……
人到暮年,闲下来,心静了,思维和心态平和了,也不和别人去争,不该说的不说,该说的少说,对至亲挚友多说一两句尚可,但对孙辈要用尽可能精准的语言去告诉他们,千万不可“误导”他们纯洁的心灵,所谓的“传承”也就可能应运而生。这种状态,真好啊!它慢慢的,浅浅的,细细的,悠悠然,像一壶刚沏好的绿茶飘散阵阵清香,又像一串晶莹剔透的珍珠串联起片断思绪,定格在那闪光的瞬间,无论是知识学问,还是记忆感悟……
这不,是孙子念古诗时,问朱熹的“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何隐喻?
这不,是孙女读到山西平遥古城一县衙署门前一幅久远的楹联,问我作何解读?
我欣然解答,言犹未尽,信手拈笔,写下了学海拾贝后静思的两则感悟,以记心迹。
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朱熹脍炙人口的诗句。他认为渠水之所以清亮灵动,是因为有源头活水的生生不息。
与朱熹同时代的陆九渊也说:“涓涓之流,积成江河。泉源方动,虽只有涓涓之微,去江河尚远,却有成江河之理”。
二千多年前的孟子说得更为深邃:“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无其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在孟子看来,水之所以昼夜流淌,奔腾不息,是因为源头活水使然,若无那生生不息的源泉,纵使有一时的倾盆大雨,也只能将大小渠塘灌满,很快就会干涸。没有来自本源的不间断的生机,即使一时显露充盈之象,终不可持久。
我们做律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当我们立江河源头沐风畅想,举目眺望江河的来路与去途时也叩问:我们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去?你就会猛然发现:原来我们职业生命溪流源自为民主法治而不断迸发的坚韧和追求。离开了这一本源,纵使我们有一时的安逸、富足或成功,亦是无源之水,难免干涸。
“人知百川大,谁识一源高”。民主法治正是高高在上的现代社会文明源泉,她滴水穿石,传播公平、正义和善美,她汇集山涧溪水,确立规则、效率和秩序,成就一往无前,无人能阻,奔腾不息,惠泽人类的时代长河,也构画出法律人职业生命溪流波涌涛卷、凌厉锐进的画卷。
我们追本溯源又放眼未来,我们平凡踏实又不懈努力,将我们职业生命溪流和着时代长河律动,由此奏响我们律师人生的辉煌乐章。
读古代的一副楹联
踏访名胜,我在山西省平遥县古代一县衙署门前,看到一副楹联:
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已;
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事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遭孽,难欺天。
读罢,我以为上联难免有“止争息讼”的传统色彩,但更多的是提醒“寻仇者”、“负气者”慎重诉讼,切莫听人“教唆”,意气用事,盲目诉讼。这在具有维权意识的现代人看来委实有明显的瑕疵,但我们不能脱离时代苛责前人。
如果说上联是关涉诉讼者,那么其下联便是论及审判者。下联着重强调了审判者的司法道德:“勤”(勤勉)、“ 清” (清廉)、“慎”(审慎)。中国传统社会对审判者的职业道德已厘清了明确界定和规范了具体要求。更令人称道的是,下联还凸显了司法审判的必要前提,即“酌理”、“揆情” 和“度时事”,这“理”并不囿于一般意义上的道理,可理解为包括自然法在内的“天理”;而“情”则是要求审判者在断案时要善于设身处地地揣摸民情事理;“度时事” 已类乎今人所说的“社会公共政策考量”。虽说下联对审判者没有提及诸如“不徇私情”、“ 执法如山”的企盼,但倘若“酌理”、“揆情”、“度时事”,审判者还会“徇私情”么?
一副文字通俗、对仗工整的楹联,虽饱经沧桑,但历久弥新,它客观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司法制度观,体现了一定的政治智慧和良知。
于今读来,仍有启迪。
作者:吴豪
■ 豫章律师事务所荣誉高级合伙人,已退休。现在是经常在阅读,有时在办案,更多在休闲,笑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